(1)企业管理
本专业是省部级重点学科,也是工商管理学院的主干专业,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化管理、组织理论、公司金融、战略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开设的主干课程有:企业财务管理、商业分析、创业管理、现代管理理论、金融理论与实务、战略管理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研究、组织行为学、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研究等。
企业管理系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在组织理论、企业管理与转型、战略与竞争研究、中小企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绩,分别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和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同时《战略管理》《数字化管理》《创业管理》《管理学原理(英)》等一大批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
本专业办学层次齐全,同时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与国内外高校同行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创新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友好正式合作关系,从学术、科研、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本专业重点培养具有深厚的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业、商业、金融、咨询服务等企业的管理、策划等工作,以及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2)旅游管理
本专业的开设适应了我国旅游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国家战略(如乡村振兴、文旅深度融合)驱动下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专业以当代国际国内的旅游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旅游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国内外旅游管理与发展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同时,本专业也是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学科,尤其突出财经院校在投融资与数据分析领域的特色。
本专业设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管理2个方向,并重点关注数智化文旅、旅游投融资、乡村旅游等前沿领域。结合旅游行业发展和相应理论研究趋势,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旅游市场营销(含数智营销)、旅游规划及开发管理、旅游项目投融资管理、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服务管理与体验管理等课程。研究方向有:智慧旅游与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者消费者行为研究(含旅游大数据分析);旅游投资与金融管理。
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实践经验丰富,有教授、副教授多人,科研成果显着,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数十项,发表论文、专著上百篇,许多建议被各级政府采纳,完成多项围绕数字文旅、乡村振兴、旅游金融等主题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本专业重点培养具有深厚的经济管理理论、熟悉的专业技能和技巧、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国内外旅游发展新动态和运作模式,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本学科理论与实际问题能力的、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财经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旅游管理部门、国内外旅游管理企业、旅游规划和管理咨询机构、旅游大数据公司及文旅投融资机构工作,也可从事外经、外贸、工商企业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3)市场营销管理
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强调研究生教育应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层次人才。在数字经济浪潮与“人工智能+”行动加速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领域正面临深刻变革,亟需兼具数据能力、市场洞察与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聚焦培养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数智营销人才,旨在为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各类组织输送能够胜任中高级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与管理咨询等岗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本专业紧扣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注重能力结构的系统提升,通过以下关键环节协同发力。第一,导师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与科研计划,强化学术引领与职业指导;第二,课程教学,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新财经”战略升级等时代内涵融入课堂,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第三,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学术项目,聚焦中国营销实践,提升问题分析与实证研究能力;第四,社会实践,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育数字营销思维与跨界融合能力,锤炼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与实践本领。
依托高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2019年来,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多次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光华奖,11人获研究生论文大赛二等奖等荣誉,超过80%的毕业生从事营销策划、行业洞察等研究型工作岗位,学生科研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4)人力资源管理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实操能力的中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需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毕业后能适应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对人力资源管理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员工行为与组织行为、绩效与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
(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融合管理学、经济学、数据科学、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的交叉前沿学科。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数字经济崛起与可持续发展浪潮,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供应链理论、精通数据分析与智能技术、具备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主导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全球化运营布局、可持续价值创造等核心工作,就业领域覆盖顶尖科技公司、金融机构、跨国企业、咨询机构及政府部门。
核心优势与科研实力
顶尖师资团队:本专业拥有一支由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教指委委员领衔的一流师资队伍。全体导师均拥有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和丰富的国际化研究背景,在供应链金融、网络零售与电商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数据分析与智慧物流、可持续运营等领域享有盛誉。
前沿科研支撑:师资团队持续在《Management Science》《Operations Research》《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管理科学学报》等国内外UTD24、FT50顶级期刊发表前沿成果。近年来,研究所导师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众多头部企业重大咨询项目二十余项,为学生参与前沿研究提供丰厚资源。
产教融合培养:与京东、华为、顺丰等知名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联合实验室,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前沿需求无缝对接,强化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实战能力。团队导师注重开发教学案例,其中,近五年开发国际顶尖的毅伟商学院案例11篇。
前沿研究方向
本专业紧跟时代脉搏,聚焦以下前沿研究领域:
1. 平台经济与全渠道物流管理。本方向专注于电商平台、新零售等新兴商业模式下的物流解决方案。重点研究平台型供应链架构、全渠道库存共享与履约优化、O2O即时配送网络、退货逆向物流以及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服务供应链设计,以支撑复杂商业生态的高效运转。
2. 数据驱动的供应链金融科技。本方向聚焦于金融与供应链的交叉领域,探索区块链、大数据风控等科技在供应链场景中的创新应用。重点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信用评估模型、动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及资产证券化,旨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升产业链整体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
3. 供应链数据分析与决策优化。本方向是支撑所有前沿研究的基石,侧重于数据科学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供应链大数据的采集、清洗与挖掘技术,运用机器学习、运筹优化和仿真模拟等方法,建立预测与决策模型,为供应链网络设计、流程优化和绩效提升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4. 智慧供应链运营与管理。本方向深度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重构传统供应链模式。重点研究智能仓储系统、无人配送网络、动态路由规划、协同库存管理与精准需求预测,旨在实现供应链全链路的自动化、可视化与智能化决策,为企业降本增效并提供核心竞争力。
5. 战略采购与可持续供应链。本方向超越传统的采购执行,着眼于供应链的战略价值与长期韧性。重点研究供应商关系管理、全球采购战略、供应链风险治理与韧性构建,并融入ESG理念,深入探讨绿色采购、循环经济及碳足迹追踪,引导供应链向可持续、负责任的模式转型。
培养特色
跨学科知识结构:深度融合商科知识、数据科学与工程技术,构建坚实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
双重能力塑造:既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定量分析模型与计算工具,也锤炼其战略规划、沟通协作与领导力。
全景职业发展:毕业生已成为各大行业领军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华为、招商局、各大交易所与银行)争相招募的对象,在供应链管理、战略投资、咨询分析等关键岗位发挥着核心作用。
(6)大数据管理
大数据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有大数据与金融智能、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金融大数据优化。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智能优化方法及应用、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面向大数据的统计运用、机器学习、python语言及其金融应用、量化交易、深度学习、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管理学、金融的数据算法设计等。
大数据管理以培养既具有系统化管理思维,又具备较深的大数据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扎实掌握管理经济学基础理论、数理分析方法与计算机基础技术。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以期毕业后具有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能熟练运用数据建模进行决策分析,既满足科研单位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智能、运筹优化等专业方向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又能快速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对数字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研究员16人,校内其他学院兼职教师19名,校外特聘研究员6名,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年龄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