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系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系所设置>> 市场营销系>>

历史沿革: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是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摇篮之一,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自1981年中国市场营销学先驱吴世经教授率先开设《市场学》课程以来,学科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沿。1986年,西南财经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高校。1997年,开始招收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方向)研究生。2003至2004年,相继获批设立中国西部地区首个市场营销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市场营销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与法国南特高等商学院合作举办市场营销(金融服务与营销)本科项目。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加入教育部市场营销专业虚拟教研室。2021-2025年,连续五年跻身软科中国大学本科专业A+榜单。

专业特色:

以数字化思维、研究型能力和实践化应用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思政+”目标,强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家国情操;升级“人工智能+”课程,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夯实“数据+”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据洞察和分析能力;延伸“金融+”场景,带领学生捕捉并深耕财经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深化“竞赛+”实践,依托学科竞赛锤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师资队伍

市场营销系现有全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7人,教师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具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和国际视野。其中,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入选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化类人才,3人荣获省、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整体而言,市场营销系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扎实、具有前沿化与国际化特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学与研究成果:

近年来,市场营销系已构建起“课程—教材—案例—实践”四位一体的高质量教学体系。累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国家级教学改革类项目3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8项,“数智化”市场营销教学团队获评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市场营销学》获评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营销策划》获评四川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消费者行为学》获评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团队累计出版教材10余部,其中《现代市场营销学》《品牌营销学》《搜索引擎营销与推广》等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金融服务营销》《大数据营销:基础、工具与应用》等获评四川省规划教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资源体系。

全系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前已形成“营销战略与组织间营销”“金融服务与消费者行为”“新兴技术下的营销创新”等三大方向清晰、特色鲜明的核心研究团队。近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在Journal of Market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学术成果质量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智力支持。

国际合作与产业融合:

作为四川省市场营销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基地、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和四川省级重点学科,市场营销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定期邀请国际顶尖学者担任学科建设顾问,并大力支持师生参与高层次全球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国际会议、联合研究、访问学者项目等多渠道,多形式合作模式,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持续推动科教融合与产教融汇,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

市场营销系持续推动科教融合与产教融汇,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教学资源,联合开发撰写的教学案例获批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3项、“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重点项目1项,多篇案例入选毅伟案例库、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以及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等10余篇。

专业实习与就业:

学校与武汉众邦银行、北京见数科技等单位共建校企实践教学基地,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合作单位围绕《金融服务营销》《数字化客户管理》等课程联合开发场景化教学项目,并参与“营销策划大赛”等学科竞赛组织实施。多方通过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暑期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依托产学研合作单位的研发优势与融合解决方案,共同探寻在数字教材、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深化合作,推动专业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科建设的系统提升,进一步强化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与就业成果的联动效应。

在毕业生发展方面,学生升学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通过研究生推免、硕博贯通及直博生项目等渠道升学的毕业生比例最高可达约17%。就业方面,毕业生就业结构多元化、层次高,其中签约世界500强企业占比近25%,签约中国500强企业占比近30%,考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比近20%,形成了以优质企业为主体、公共服务为补充的高质量就业格局。